kaiyun开云

新闻中心

News

行业动态

公司资讯 行业动态

时隔27年的重逢kaiyun开云入口

  4月10日10时,春风和煦,天朗气清。历经38天的春季补水调度,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教来河口,顺利与下游有水河道“重逢”,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春日苏醒的母亲河汩汩清水为饱受缺水困扰的土地注入勃勃生机,蜿蜒的蓝色脉络重新连接起科尔沁草原和辽河平原,成为水利部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项重要标志性成果。

  西辽河是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流长达403公里。西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是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的重要生态屏障。先民叩石垦壤、刀耕火种,沿着西辽河大小川流播撒着文明之光,孕育了小河西、兴隆洼等重要史前文化,诞生了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富有生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文化。西辽河是流域各民族人民的母亲河,人类文化遗存丰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西辽河文明在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是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实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活标本。

  受降雨减少和流域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等因素影响,西辽河干流自1998年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后开始断流,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不是突然消亡,而是缓慢窒息。”一位长期从事西辽河流域研究的水利专家指出,“西辽河流域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7%,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5%,地下水位10年下降了7米,河不成河。”

  没有了母亲河的滋养,西辽河河道沙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地逐年扩张,流域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于是井越打越深,庄稼越种越旱,河水越来越浅,不少地方河床变成农田、牧羊道,流域生态亮起了“红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当地居民世代依河而居,对西辽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小时候,西辽河的水清澈见底,河里鱼虾成群。可后来,水越来越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真希望河能早日恢复往日模样。”一位在西辽河边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感慨。

  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西辽河流域就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等新问题的典型区域,习高度重视,kaiyun开云平台对西辽河等北方地区水生态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是关乎流域人民福祉和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是落实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举措。

  水利部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目标,高位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将复苏西辽河健康生命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水利部党组多次专题研究母亲河复苏行动相关工作,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李国英部长2024年1月深入西辽河调研,要求“抓住西辽河保护治理的主要矛盾,综合施策,系统施治,同向发力,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连续4年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部署,从“实施西辽河水生态保护修复”到“继续开展西辽河流域生态调度”再到“力争、全力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陈敏副部长今年以来3次主持会议研究春季生态补水工作,统一认识、分析问题、研究措施、动员推进,并两次实地调研指导西辽河水生态安全保障和调度工作。

  自2020年启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以来,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将西辽河全线过流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司之力筹划西辽河生态补水工作,组织逐年编制印发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2023年起将西辽河年度调度计划提级为水利部审批;接续组织实施春季、汛期、秋冬季等关键期调度,摸索河道过流规律,改善河道下垫面条件;编制《全力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工作方案》,聚焦制约全线过流的堵点、难点,细化任务举措、明确时间节点,并定期调度工作进展,为实现全线过流奠定基础。同时加强现场调研指导,司长王平多次到西辽河,深入调度一线,统一思想、解决堵点难点、协商推进。调度关键期建立蹲点接替制度,从司领导到普通科员,轮班值守西辽河一线,现场调研研判,协调整合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技术力量,每日定时向后方报告调度进展,前后联动,形成合力,坚定不移推进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简称松辽委)充分发挥西辽河“量水而行”领导小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夯实监管基础,制定春季调度指导工作方案及河道巡查方案,成立7个工作小组和5个巡查小组负责现场监管、河道问题整治督导、水文测报、技术分析和河道薄弱环节摸排等工作,推动完成河道应急整治等重点任务,从严从紧抓实抓细春季调度各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持续夯实工作基础,严格水域岸线管控,依法开展西辽河流域“清槽行动”,全力以赴推动西辽河全线年以来,锚定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目标,综合施策,系统施治,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河道水面面积、有水时长逐年增加。

  今年2月27日,水利部批准下达《2025—2026年度西辽河流域水资源调度计划》,同日,松辽委组织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编制的《2025年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春季水量调度预案》经水利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通过,由松辽委印发实施。2025年西辽河春季水量调度工作全面启动。

  2025年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石门水库、东台子水库分别按13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标志着2025年度春季水资源调度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紧紧抓住凌汛期与春耕前关键期,结合流域雨水情、水库蓄水、生产生活用水等因素,精准开展调度。为让有限的水资源推动西辽河干流水头行进得更远,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前一年汛期就统筹洪水防御和西辽河全线过流工作,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把握关键场次降雨,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秋冬季抓住河道封冻前的有利时机,尽量拓展河道浸润范围、延长河道结冰长度;春季把握农业灌溉期尚未到来、河道冻土未化水量损失小的窗口期,采用“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稳步有序推进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

  强化流域内21座控制性工程统一调度,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最大效能。以水库蓄水为调度主力,充分利用融冰水和河道槽蓄水,优化补充外调水和再生水,精准调度大石门、东台子、德日苏宝冷、红山水库“四大王牌”,以“绣花”般的水量调度,科学用好每一方水。加强现场统筹协调,积极采取工程措施束水引流,引导水头精准行进,为延长干流过水河长创造条件。老哈河的红山水库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林军伟说:“我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精细调度,今年春季陆续以不同流量开闸放水。这些水流通过老哈河下泄,为西辽河生态补水提供了宝贵水源。”

  运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利用无人机、遥感等手段对重要断面水位、流量等要素及水头行进位置实施应急监测,就像上古神器昆仑镜一样,监测全面、实时、精准。松辽委及内蒙古自治区水文部门在西辽河、老哈河等关键节点设置临时监测断面,加密水文站网密度和监测频次,有效发挥“尖兵”“耳目”作用,让调度工作心中有数、行动有方。松辽委加快推进数字孪生西辽河建设,完善数字化场景,运用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水头演进规律,调水从“经验治水”转变为“模型驱动”。采用截弯取直、束水引流等措施提高输水效率,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高科技为宝贵的水“保驾护航”,以“智”促“治”,为西辽河调度决策提供强大支撑。

  河道监管小组对重点河段进行全覆盖式现场督导,河道巡查小组对河道应急整治情况与过流情况及时巡查,大型施工机械随时解决径流塑造、主流漫散、水流疏导等重点难点问题。春季调度期间,松辽委累计派出监管组11组110余人次,督导点位700余处,巡查里程7.5万多公里。3月28日,西辽河干流通辽市东外环桥段附近河道突发险情,管涌、散浸直接影响堤防安全。一旦堤防失守,水就会流向紧邻约400万立方米的沙坑,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这地方大量漫水就前功尽弃了。在部调水司的指导下,我们连夜组织抢筑子堤,过后安排巡查人员24小时值守。”松辽委二级巡视员、水资源处处长赵鹏敏说起当时场景仍满脸紧张。4月10日傍晚,通辽市4级大风,在东外环桥沙坑处,松辽委的3名处长还在现场研判,他们在此坚守多日,晒得黝黑,鞋子上全是泥泞,为了不离现场,连中午的饭都是坐在沙土上吃的盒饭。

  正是由于流域各单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点线面”联动,勠力同心、分工合作、不怕艰难,凝聚形成流域区域治水护水强大合力,才使西辽河干流生态水头以日均7.8公里的速度持续顺畅向下游演进,历经38天顺利与下游既有水体汇合,实现一河春水向东流。

  “年轻时见过河里的鱼群,盼了30年终于来水了,专程赶来看看!”在西辽河大桥上,抱着孙子看水的通辽市大林镇南庄村70多岁的王大爷说,“这水面虽然远没有我年轻时宽,但怎么也算是桥下又有河了。”家住在西辽河岸边的网络视频主播王家喜跟着西辽河的水头直播一周多了,最近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来找水头,水到哪儿就跟到哪儿。“这河水流得越来越快,关心这河的人可多了,我的直播间因为看西辽河进来的粉丝加起来有十几万。”赶来看全线过流的辽河镇太平庄村村民张春强聊起上世纪90年代20多岁时的场景,高兴地用手比划着宽度,“二三十年了,终于又看见河水了。我一二十岁时这河面能有百来米宽,河水清得很,夏天我们结伙在里面游泳,到邻村去还要坐船。”跟随水头行进并见证全线通水,通过朋友圈、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激动与喜悦,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流动的河水润泽着“生态走廊”,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及城乡繁荣发展带来机遇。

  生态得到持续改善。干流过流补充了地下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沿岸胡杨林等植被覆盖率提升,形成连续的“生态走廊”。生态补水形成的水面扩大,河水溶解氧含量明显提高,浮游生物再次出现,绝迹多年的候鸟种群重来栖息,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在辽河公园附近银河湾居住的市民高林说:“自从去年通辽段河道通水,感觉空气都变好很多,鼻炎减轻了,天天河边遛弯,看着这好环境心情舒畅。”粮食产量有望提高。有效的生态补水遏制土地沙化趋势,提升沙地涵养水源能力,随着河流日渐恢复,地下水超采难题得到缓解。河道有水后,科尔沁沙地边缘新增节水农田,农户利用回归水灌溉,粮食可大幅增产,对粮食主产区的通辽影响明显。文化旅游同步复苏。西辽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有水的西辽河,可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承载千年文明的西辽河,褪去往昔的沧桑,向世人展示着崭新的容颜。天鹅、白鹭、鸿雁等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候鸟在水面上翩跹起舞,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全线过流不是终点,而是满含希望与挑战、通往崭新生态篇章的起点。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让母亲河生命健康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水利部将坚持不懈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锚定“让西辽河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目标,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站在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高度,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巩固提升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成效,更好维护西辽河健康生命,护一河清水东流。就像松辽委主任张延坤所说,“西辽河生态复苏之路仍任重道远,松辽委将充分发挥流域管理职能,持续加大对西辽河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切实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生态保护机制,谋划实施外流域生态补水工程措施,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让这条古老的母亲河早日重现‘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为流域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也指出,“我们要总结好全线过流经验,不断健全制度,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幸福河湖建设等项目落实落地,继续实施好大石门、东台子、德日苏宝冷、红山等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引绰济辽、引乌入通等调水工程生态效益,深度挖掘流域节水潜力,持续开展生态补水调度,逐年延长干流全线过流时间,早日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

  “原野苍茫北疆辽阔,鸿雁与白云起舞欢歌,秋天的风挽手西辽河,古老河水又荡清波。原野苍茫北疆辽阔,大漠与落日倾情诉说,秋天的风挽手西辽河,见证不一样的万家灯火。”悠扬的歌声就像西辽河在诉说。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沿岸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母亲河,见证着中国水利人书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也必将继续造福流域人民,继续见证幸福河湖边越来越美好的人间烟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Xkaiyun开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kaiyun开云:https://www.opticalbright.com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